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專題論述

碳達峰、碳中和賦能鄉村振興: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


摘要:鄉村振興是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在農村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賦能作用。本文在厘清鄉村振興總要求內涵基礎上,明晰碳達峰、碳中和分別通過引導農村產業興旺行穩致遠、為農村生態宜居保駕護航、推動鄉風文明再上臺階、為鄉村治理提供有力支撐和促進農村生活富裕更有質量等機制賦能鄉村振興。但同時面臨著農業低碳高效生產技術普及率低、偏重村容村貌整治忽略第二、三產業運行管理、農民低碳減排主觀能動性有待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的法制化相對薄弱和短期內存在影響農民生活富裕的潛在可能等現實困境。為了進一步深化碳達峰、碳中和對鄉村振興的賦能作用,應采取增強低碳農業技術推廣力度,激發農民群眾對第二、三產業運營的監督作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科普宣傳增強農民減排意識,建立健全農村低碳減排法制建設和避免長期目標短期化等措施。



一、引言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必須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鄉村振興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新征程中黨對“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從產量導向階段轉向質量導向階段,從單純追求經濟發展階段轉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階段。我國越來越重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尤其是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這已經成為人類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及居民身體健康等具有重要影響。農村是我國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是我國推進碳減排行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場域,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兼顧農村碳排放問題,能否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直接決定農村是否可持續發展、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為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指引,對鄉村振興具有積極賦能作用。

從現有文獻角度來看,圍繞鄉村振興和碳達峰、碳中和的文獻眾多,但圍繞碳達峰、碳中和與鄉村振興之間關系的討論相對較少,并只側重于某個角度的討論。包括農業碳排放績效的測量、從增長主導效應與減排退耦效應角度討論中國省域農業的碳排放、技術進步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以低碳帶動農業綠色轉型視角下中國農業碳排放特征及其減排路徑、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角度討論鄉村環境質量的困境與出路、低碳視角下農業集約化、綠色化與資源再生化的實現機制等視角。本文試圖從碳達峰、碳中和視角對鄉村振興進行研究。


二、碳達峰、碳中和賦能鄉村振興的機理分析

(一)鄉村振興總要求的基本內涵

鄉村振興既包括農民物質生活方面的發展進步,又包括精神生活層面不斷提升,其內涵非常豐富,簡言之就是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傄?茖W把握鄉村振興總要求能更深刻理解鄉村振興的豐富內涵。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不僅指農業的不斷發展進步,也指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以及第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產業興旺的根本要求是實現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指農民生產生活的空間規劃合理,環境優美,美麗鄉村建設正是對這一要求最直接的實踐寫照。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精神目標,保持好、發揚好循環利用、勤儉節約等優秀傳統鄉村文化,摒棄資源浪費的不良風氣,形成節約資源、減少碳排放的環保意識,有利于打造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格局。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鄉村治理有效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撐點,碳達峰、碳中和是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為鄉村治理有效增添力量。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只有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物質富裕是不完整的生活富裕,必須踐行好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要求,實現精神富裕,才能實現生活富裕的要求。


(二)碳達峰、碳中和與鄉村振興:機理分析

1.碳達峰、碳中和引導農村產業興旺行穩致遠。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施能夠指引農業發展方向,優化農村第二、三產業項目準入,助力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只有實現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才能推動農村產業興旺行穩致遠。

一是以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引導農業發展低碳化,有利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動力,農業是鄉村的基礎產業,農業高質量發展是鄉村產業興旺的必要環節,農業低碳化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數據顯示,農業釋放的溫室氣體占人類生產生活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0%,年排放量相當于150億噸二氧化碳,從全球來看農業生產碳排放量非常大。高投入與低效率的農業發展模式不滿足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以碳達峰、碳中和引導農業經營朝向節能減排方向發展。一方面,以碳達峰、碳中和引導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應用推進農業生產低碳化。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為39.2%,比2017年的利用率提高了1.4個百分點,可減少70萬噸尿素投入量,據測算可減少65萬噸煤炭投入。推動農業技術進步,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物資投入可以有效降低農業生產碳排放。但以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更多是憑借經驗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導致化肥、農藥等過量投入進而造成過高的碳排放量。以碳達峰、碳中和引導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應用,通過檢測土地肥力、濕度等具體情況進行科學施肥能夠有效節約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畜牧養殖業中糞污排放也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通過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引導養殖戶利用沼氣工程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等將養殖糞污變為有機肥,能有效降低畜牧養殖業碳排放,這是畜牧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以碳達峰、碳中和引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機械設備能源消耗。細碎化農業經營不利于應用大型農業生產設備,只能使用小型農業器械碎片化作業,無法實現連續作業,大大增加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引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提高農業機械等設備的工作效率及高效農業機械等生產設備的推廣應用,比零散、間歇性地使用小型農業生產設備進行農業生產時消耗更少資源和釋放更少碳排放。此外,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降低單位產量的碳排放量。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導向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引導土地流向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將有利于降低單位產量碳排放,推動碳排放強度下降。


二是以碳達峰、碳中和指導第二、三產業準入項目選擇,促進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業是產業興旺的基礎,但單純依靠農業發展無法實現產業興旺目標。深入推進農村第二、三產業發展,并實現與農業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有效路徑。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指導提高非農產業項目準入門檻有利于在農村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科學的產業體系,實現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指引選擇產業項目,可以避免高污染高排放的第二產業項目落地農村。在農村引進落后產業項目雖然可能謀取短期經濟利益,但不利于農村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缺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指引,部分農村可能引進具有較高能源消耗的加工制造業項目,這些產業項目往往生產技術水平較低,不具有成本優勢和品質優勢,不符合農村產業的未來發展要求,不利于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指引選擇加工制造業項目,可以有效避免在農村引入無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的夕陽產業,從源頭上保障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指引在農村引進生態友好型第三產業,能有效避免第三產業無序發展。服務業是農村產業興旺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指引在農村引進服務業,能避免對農村生態環境破壞較大的第三產業無序發展。旅游業已經成為農村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鄉村旅游要以保護原有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為基礎,而不能無限度地開發旅游資源而破壞自然環境。樹木等植物能夠通過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降低碳排放,但大量砍伐樹木來修建民宿、餐飲、游樂設施等項目都將不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不利于農村第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此外,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指引有利于選定具有較好發展潛力、競爭優勢及可持續性的發展非農產業項目,推動這些項目與農業融合發展,能有效實現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高質量發展。


2.碳達峰、碳中和為農村生態宜居保駕護航。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產業的低碳化導向是實現生態宜居目標的基本途徑。當前農村的環境污染在不同程度上加劇了碳排放,進而影響到鄉村的生態宜居。因此,通過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約束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產業發展的行為,能夠為農村生態環境宜居保駕護航。


一是以碳達峰、碳中和約束農民生產生活行為。一方面,改變農民生產行為。農業生產過程中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農業活動碳排放量約為8.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的7%,其中化肥、農藥使用、動物腸道發酵及畜禽糞便是農業生產中碳排放主要來源。在農村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能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減少使用農藥、有效實施秸稈還田、提高禽畜糞便有機肥利用率,對于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和促進農村人居環境優化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改善農民生活行為。農村居民生活垃圾也是不可忽略的農村碳排放源,日常生活中的廚余垃圾、廢舊衣物等處理不當都會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農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秸稈等非清潔能源和燃燒化纖制品、塑料制品等白色垃圾也是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約束,促進人們減少生活垃圾排放,合理收集殘余食物等有機垃圾并進行資源化利用,對廢舊衣物等化纖制品、購物塑料袋等塑料制品集中收儲進行科學處理,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進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二是以碳達峰、碳中和約束農村第二、三產業生產行為。隨著農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第二、三產業及其與農業的相互融合不斷深化,由此帶來的農村污染問題已不可忽視。農產品初加工產業和服務業發展產生的污水、廢氣、廢渣、白色垃圾等問題影響農民的正常生產生活。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約束,引導造成環境污染、影響農民生活的加工制造業進行技術升級、實現低碳轉型,減少廢棄物排放。以雙碳目標為指引推進農村服務業發展能有效避免上述環境污染問題,提高農村服務業發展質量,農村第二、三產業的有序規范運行是農村生態宜居的前提。


三是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指引低碳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是生態宜居的空間載體。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僅指農村外在環境的表現,更應注重內在的生態系統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環境需要政府、農民及其他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政府要發揮規劃和引領作用,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指引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規劃,通過低碳化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建設與農村產業發展及生態保護協同共進,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農民提供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農民作為美麗鄉村建設主體,應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指導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共同推進村容村貌提升、道路整治、廁所改造及公共環保設施完善,以實際行動踐行美麗鄉村建設。其他社會力量也應在碳達峰、碳中和引導下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不是一個短暫的階段性目標,而是一個需要持續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工程,只有堅持碳達峰、碳中和指導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美麗鄉村建設,助力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


3.碳達峰、碳中和推動農村鄉風文明再上臺階。鄉風文明是農民內心精神生活的外在表現,在農村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有利于引導人們從主觀上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消費理念及環保意識,助力農村鄉風更加文明。


一是碳達峰、碳中和引導人們形成文明的生活習慣。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日益增加,不合理的處理方式將造成環境污染,并加重農村生活的碳排放量。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指導在農村加強因生活習慣導致環境污染問題的宣傳,深化農民對碳達峰、碳中和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加大低碳減排相關知識宣傳,引導農民形成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習慣,形成保護環境減少碳排放的自覺意識。


二是碳達峰、碳中和引導人們形成文明的消費理念。消費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過程,消費理念會對人的消費行為起到調節作用。消費理念的形成受消費主體周圍環境及其對社會認知的影響,在農村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能引導農民形成低碳消費的理念,并進一步引導農民形成低碳化的消費行為。例如,使用可重復利用的購物袋,減少使用難以降解的塑料購物袋,降低白色垃圾處理的碳排放。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減少煤炭、天然氣等燃料使用,降低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宴請就餐不講排場、比氣派,避免因鋪張浪費而造成大量生活垃圾,減少生活垃圾造成的碳排放。


三是碳達峰、碳中和引導人們形成文明的環保意識。在農村深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有利于培養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隨著農民對環保意識的不斷重視,他們不僅關注自家院落的環境問題,也更加強調村莊公共區域環境的優美,并主動制止各種不文明的環境污染行為,監督高污染高排放的生產行為,在農村形成愛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良好社會風尚。


4.碳達峰、碳中和是農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撐點。碳達峰、碳中和為農村治理主體提供了決策依循,為農村治理體系構建提供指引,是農村治理有效的有力支撐。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農民對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是農村治理的重要目標。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依循進行鄉村治理,能夠更好滿足農民群眾的基本訴求,推動農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碳達峰、碳中和通過賦能“三治”增加農村治理經驗!白灾巍笔寝r民作為管理者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主決策、相互監督的過程,農民個體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只要碳達峰、碳中和的理念深入到每一個農民群眾中去,就能在農村自治過程中發揮作用,引導農村自治目標與廣大農民期望相一致!暗轮巍笔青l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手段,是一種基于共識的鄉村治理方法,這就要求農民群眾要有共同的規范認同。農村發展低碳化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也是鄉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方面,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可以引導農民形成低碳環保的共識,這為實現有效德治提供道德準則!胺ㄖ巍本褪窃卩l村治理中用法律法規衡量、規范人們的行為,實現農村治理的法治化,有法可依是農村治理法治化的基礎。根據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強化生態環境立法,在與國家憲法及相關法律不沖突的情況下制定與地方實際相適應的地方性法規,把碳達峰、碳中和的理念用法律法規的形式呈現,用以規范人們的行為,能有效促進農村生態環保治理水平。因此,碳達峰、碳中和通過“自治”“德治”和“法治”不斷提高農村治理的水平。


5.碳達峰、碳中和確保農村生活富裕更有質量。農民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生活富裕就是讓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質量持續改善,農民的幸福感、滿足感、獲得感更強。只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全面富裕才能實現農民高質量的生活富裕。新發展階段,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農村不能延續以往的粗放發展模式,而是既要實現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又要實現農村生態環境更加優美、鄉風建設更加文明、鄉村治理水平更加高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是物質生活富裕的重要內容,而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是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內容。碳達峰、碳中和通過賦能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通過在客觀上約束農村各項高能耗、重污染的生產生活活動,促進農村打造良好的宜居環境。通過約束農民生產、生活、消費行為,引導人民在主觀上形成文明的理念,促進形成低碳減排的文明鄉風。通過為農村治理提供決策依循,助力農村治理效率提升。最終促進農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全面富裕,推動農村實現高質量生活富裕。

 

三、碳達峰、碳中和影響鄉村振興的困境

(一)農業低碳高效生產技術普及率低

在農村深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具有引導低碳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效低碳農業技術的普及仍處于較低水平。以化肥使用為例,分散的農戶還不具備根據土壤墑情科學施肥的知識技能,無法測量所種植土地的肥力情況就不能了解土地的真實墑情,只能依據經驗或者參照周圍鄰居的做法確定施肥量。2015年,時任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曾指出,當前我國農業種植的化肥使用量為畝均21.9公斤,遠遠高于8公斤這一世界平均水平,分別是美國、歐盟的2.6倍和2.5倍。在目前農業技術條件下我國農業生產投入量、排放量仍然較大。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8年我國農業碳排放量分別為8.85億噸和8.7億噸。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生產碳排放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技術進步既包括生物技術、機械技術及化學技術自身進步等硬技術進步,也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各投入要素的配置優化等軟技術進步。無論硬技術還是軟技術都存在未得到有效應用的問題。在沒有先進農業技術指導的情況下過度強調降低化肥投入,很可能出現投入過低的情況,從而導致農作物減產,短期內影響農業發展。


(二)偏重村容村貌整治忽略第二、三產業運行管理

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村垃圾、污水處理水平不斷提高,廁所革命持續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增加,有效促進了農村生活環境的不斷提升。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村第二、三產業取得了較快發展的同時也給農村環境保護帶來了壓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引導農民低碳生產生活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產業發展運行中發揮的約束作用仍然有限。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出于對經濟目標的追求缺少對第二、三產業項目運行的有效管理,在第二、三產業運行管理中未很好體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要求,仍然有大量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違規運營。廢氣排放不達標、廢水偷排、廢渣隨意堆砌已經成為威脅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問題。


(三)農民的低碳減排主觀能動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農民是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主體,個人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鄉風文明建設進程,而農民的文化水平與道德素養參差不齊,對低碳減排問題的認知也存在較大差異。雖然總體上農民的低碳生活習慣、消費觀念、環保意識已經有了一定提升,具有一定低碳減排的自覺性,對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他們對于低碳減排的認知水平仍然較低,低碳減排的主觀能動性比較弱,有待進一步提升。例如,垃圾分類意識比較弱,雖然部分農村地區能做到生活垃圾集中收儲、統一處理,對農村環境改善具有極大促進作用,但是將廚余垃圾、廢舊衣物及庭院清潔等各種生活垃圾混合收儲,部分可以用作生物肥料的有機垃圾未得到合理處理,增加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壓力,增加了由此引起的碳排放。進一步提升農民低碳減排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農村形成低碳減排的文明鄉風。


(四)鄉村治理的法制化相對薄弱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農民的整體素質不斷提升,農村“自治”“德治”水平也不斷提高,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農村法制建設方面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對農村環境污染的依法治理比較薄弱。國家將“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明確列為2035遠景目標。2021年10月24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進一步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做出了頂層設計。各地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制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具體細則,但尚未形成關于農村碳減排治理的相關具體法規。目前農村碳排放已經呈現為多種排放源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既有農民生活產生的排放污染,又有農業生產的排放污染,還有工業生產的排放污染,環境污染等造成的碳排放治理難度不斷增加,針對農村污染治理的相關法規分散在《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等法律中,缺少專門針對農村環境治理的法律法規。而且基層執法人員力量比較薄弱,鄉鎮缺少生態環境、碳排放等監管機構,僅依靠縣級部門的監督,存在明顯執法量不足、執法效果低下的問題。


(五)碳達峰、碳中和短期內存在影響農民生活富裕的潛在可能

從長期角度來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利于部分農業及第二、三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民生活富裕不斷向前邁進。但短期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對立性,經濟快速發展往往會帶來更多污染排放,過度強調低碳減排則會阻礙經濟發展。深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實施,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短期內可能出現不利于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現象。一方面,短期內不利于部分新的非農產業項目落地。由于對農村產業項目碳排放要求更嚴格,能夠達標符合的項目較少,因此新項目投入增速放緩。即使符合碳排放要求的項目也會對未來碳排放要求產生較高標準預期,進而避而遠之。另一方面,不利于現存非農產業項目做優做大。對碳排放的高要求往往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其市場競爭力。農村產業發展短暫性減速不利于農民就業,影響其收入水平。產業發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礎,物質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的前提,產業發展短期內放緩必然影響農民生活富裕進程。如何克服碳減排可能導致農村經濟階段性放緩進而影響農民生活富裕進程值得深入研究。

 


四、碳達峰、碳中和賦能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一)加大低碳農業技術推廣力度

低碳農業技術的應用對農業生產領域的碳達峰、碳中和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強高效低碳農業技術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的普及應用是實現農業生產碳減排的重要舉措。一是以農民需求為導向推進低碳農業技術研發。增強基層農業技術部門與農民之間的互動交流,了解農民的真實需求,發現農業生產在低碳減排中遇到的問題。農業技術的研發應以現實的農業生產需求為導向,只有與農民互動交流才能發現真實需求,推進低碳技術進步,實現技術進步對農業低碳發展的推動作用。二是提升農業技術部門服務能力,提高低碳農業技術可獲得性。先進的農業技術只有得到普遍應用才能發揮低碳減排的作用,必須將在實驗室或者在農田實驗過程中研發的新技術推廣應用;鶎愚r業部門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具有重要作用,要不斷完善其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重點保障其經費支持,促進其服務能力提升。三是引導農民積極采用高效低碳農業技術。不同農戶對新技術應用的預期成本、收益及風險的判斷不同,使其對低碳減排農業技術的采用具有差異性。因此,應根據不同農戶對低碳農業技術的差異化認識,采取適宜的推廣策略激發其應用低碳農業技術的積極性,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二)激發農民群眾對農村第二、三產業運營的監督作用

村容村貌改善、垃圾處理及廁所革命等硬件設施的提升是農村生態宜居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處理好這些問題的同時應注意到農村非農產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其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已不可小覷,應加大對第二、三產業運營的監督管理。此外,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監督有利于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一方面,加強高污染高排放等違法行為監督宣傳,增強農民參與監督的意識。讓人們形成監督違規行為人人有責的理念,以主人公精神積極參與農村生態宜居環境建設,助力農村經濟發展朝向低碳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加強對高污染高排放行為反面宣傳,增強農民對違法違規行為辨識。由于第二、三產業高碳排放行為具有一定隱蔽性,農民對于高排放行為可能存在認知不清的情況,對此應該加強相關知識技能的宣傳,尤其是加強違規行為反面案例的傳播,提高農民對高污染高排放行為的辨識能力,有利于加強對農村第二、三產業運行的有效監督,助力打造農村生態宜居環境。


(三)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科普宣傳增強農民減排意識

利用優質科普資源,通過線上線下開展碳達峰、碳中和主題宣傳,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理念深入農村,提升農民對碳達峰、碳中和的理解與認識。普及過量碳排放對生態環境破壞的相關知識,讓農民群眾意識到低碳減排的緊迫性、必要性。通過宣傳讓農民認識碳達峰、碳中和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意識到其自身低碳減排行動在碳達峰、碳中和中的重要性,增強農民低碳減排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在農村形成循環利用、低碳減排的生產生活方式,營造低碳減排的良好氛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四)建立健全農村低碳減排法制建設

健全的低碳環保法律法規細則是農村環境治理法制化的基礎,農村的碳排放及環境污染不同于城鎮的情況,而我國目前的《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基本是圍繞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而制定,涉及農村碳排放等環保問題的內容相對較少。根據國家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戰略規劃,針對農村復雜的碳排放途徑及環境污染情況制定專門的農村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對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工業污染、旅游業污染,以及由于這些污染引致的碳排放做出細化規定,使農村的碳排放及環境污染的治理有法可依。對于農村生產生活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應當承擔的民事、甚至刑事責任具體化,以農村治理法治化引導農村生產生活等各項活動低碳化,強化碳達峰、碳中和在農村治理中的賦能作用。


(五)避免長期目標短期化

在農村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對農民生活富裕質量提升具有促進作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面對生態環境惡化問題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該目標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隨著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進將對農村經濟產生深層次影響,并直接影響農民的高質量生活富裕目標的實現。短期內提高對碳排放的要求,可能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阻礙作用,不利用農民收入增長及富裕水平提升。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農村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必須堅持穩妥優先原則,不能將碳達峰、碳中和長期目標短期化,必須結合農村發展的現實狀況因地制宜、分步驟、分層次有序推進,合理規劃長期目標在短期的具體任務,避免將碳達峰、碳中和的長期目標短期化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保障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推進過程中農民生活富裕水平穩步提升。

 


來源:《貴州社會科學》2022年第06期

作者:張廣輝,博士,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字與圖片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



關閉窗口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服務內容 | 廣告規格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電 話:0086-21-62775097    郵箱:1342989143@qq.com
www.meditravelportal.com    食品資源 Food Sources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5-2021
技術支持:上海純點網絡 滬ICP備17054302號-1
展開
动漫在线观看网站_国产高清精品一区_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18_久久亚洲影院